百年前的福州爱情故事
“福州女大学生韩某疑遭到男友裸照威胁后自杀”……这几天,福州当地的大学校园里,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。
自杀者为韩某,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16级学生,目前已经脑死亡。其前男友为郑某某,目前已被警方拘留。
标题是简单的,纠葛是复杂的。由于双方家属的说法存在出入,且警方正在调查中。本文不做过多阐述,欲了解者可以去自行查阅相关报道。
不过,我下意识的思考是,“裸照威胁”似乎已经成为诸多类似新闻中的一个关键词。这让当下的爱情,有了诸多阴影。
昨天的《奇葩说》,面对“大学要不要开设恋爱必修课”的辩题,席瑞提到了PUA,翻译成中文,它的雅称叫“搭讪艺术家”,俗称就是“情场渣男”。
现在,社会上已经有了PUA培训课程,这是多么可怕的节奏。
今天,我们不谈当下,来讲一个百年前的故事。这个故事,有关爱情与生死。
1
故事的男主人公叫林觉民,他是林徽因的叔叔。
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长乐校区出来,打车到福州南站地铁站,坐地铁一路向北,在东街口出站,向西走几百米,便可以看到一处故居。此处即是女诗人、作家冰心的故居,也是林觉民的故居。
故事要从113年前说起。
1905年,林觉民和陈意映结婚。彼时,林觉民18岁,刚从全闽大学堂,也就是现在的福州一中毕业;而陈意映也只有17岁。他们结婚后,便居住于上述的故居。
林觉民故居 雕塑
按照现在的世俗标准,他们当时还处于早恋的年纪。
他们没有所谓的爱情长跑,也没有当下年轻人恋爱中的分分合合。有一部电视剧的名字《先结婚后恋爱》,倒是更适合形容他们的结合。
结婚次年,陈意映生下了长子林依新。然而,林觉民并没有像现在的新爸爸一样,一边拼事业,一边照顾家庭。而是在1907年,匆匆辞别妻儿,来到日本留学。
先结婚后留学,这在当时并不稀罕。毕竟,十几岁结婚是当时的风俗,而二十几岁还在读书,是当时也是延续至今的教育规律。鲁迅也是于1906年和朱安结婚后,即刻赶赴日本求学的。
和鲁迅非常不满意“封建包办”婚姻不一样,林觉民却深爱着自己的妻子。
他说,“吾自遇汝以来,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。”
在日本留学期间,林觉民接受了西方教育和思想,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并成为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。
先驱,往往意味着牺牲。
时间很快来到了1911年,这是大清的最后一年,只需一根火柴划破黎明前的黑暗。而林觉民心甘情愿地燃烧自己,也让1911成了自己的最后一年。
是年5月3日,参加起义的他被捕,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,时年24岁。在后世的历史纪念里,他成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和林觉民一起就义的,还有林氏的另外两位同岁兄弟:林文和林尹民,他们都是福建林家人。
2
林觉民短暂的一生里,并没有什么著作。只是在起义前三天的那个夜晚,写了两封信。
一封是写给父亲的《禀父书》,一封是写给妻子的《与妻书》。后者,被传颂了百年。
这一千余字的《与妻书》很长,翻译成白话也有三千字左右,但是却写不尽林觉民的爱意和不舍,写不清林觉民心中的痛苦与绝望。
一百余年后,在一档名为《见字如面》的电视节目上,赵立新朗读了这封信,依旧感动了无数人。
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此信的开头几句:
“意映卿卿如晤: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。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;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。吾作此书,泪珠和笔墨齐下,不能竟书而欲搁笔,又恐汝不察吾衷,谓吾忍舍汝而死,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,故遂忍悲为汝言之。”
可以看出,林觉民的情丝是无比缠绕的:我想给这封信画上句号,但总觉得写不完,意思表达的不够清楚。我怕你说我不够爱你,我怕你说我舍你而去,我怕你说我不知道你不愿我去死……
2011年,张黎和成龙联合指导的《辛亥革命》公映。胡歌是林觉民的扮演者,他说,“我觉得林觉民是一个内心很强大、对自己特别狠的人。”
而事实上,我们不难从信中读出林觉民内心的柔软和不舍。
不是他的内心够强大,也不是他这个人够狠,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,压得他喘不过气来,他想以死来完成这个“放下”。
他在信里深情回忆:“初婚三四月,适冬之望日前后,窗外疏梅筛月影,依稀掩映,吾与汝并肩携手,低低切切。何事不语,何情不诉?”
他不停地解释自己的纠结:“汝幸而偶我,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。吾幸而得汝,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。”
他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孩子,他在信中写道,“依新已五岁,转眼成人,汝其善抚之,使之肖我。汝腹中之物,吾疑其女也,女必像汝,吾心甚慰。或又是男,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,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。”
《碧血黄花》剧照 林觉民一家
3
《与妻书》的字里行间,处处是留恋,林觉民甚至已经到了恍惚的地步,他在信中说,“吾平日不信有鬼,今则又望其真有。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,吾亦望其言是实,则吾之死,吾灵尚依依旁汝也,汝不必以无侣悲。”
更不可思议的是,林觉民的信中,还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四五年前某夕,吾尝语曰:与使吾先死也,无宁汝先而死。”
翻译成白话就是:你还记得吗?四五年前的某一天,我曾经对你说,与其我先死,还不如你先死。
这句话,乍一听让人感觉,怎么可能是人说出来的话呢?怎么可以咒自己的妻子先死呢?
其实,陈意映听了,和我们的反映也一样,“汝初闻言而怒”。
不过,林觉民很快解释,他不是那个意思,而是“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,必不能禁失吾之悲,吾先死留苦与汝,吾心不忍,故宁请汝先死,吾担悲也。”
我想,林觉民这句话,很多情侣在一起的时候,一定问过对方:你是愿意我先离开这个世界,还是你先离开?
很多人的答案,其实和林觉民一样。留下的那个,才是要承受孤独、思念和痛苦的那个。
林觉民故居 房间照片
那么,为什么林觉民执意赴死呢?
他在信中也给出了回答:“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,不可数计,钟情如我辈者,能忍之乎?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。”
他的理由很简单,就是为了天下很多像林陈一样,不愿分开、不想死的人。
家国理想并不高于爱情,也不高于生命,而是林觉民相比常人,多了一点无私。
我想,如果是他的妻儿遭遇危险,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奋不顾身,甚至献出生命。
4
起义失败后,林觉民被捕,消息很快从广东传回福州。
林家为了躲避清兵搜查,不得不于悲痛中卖掉宅子,另寻避难之所。接手买房的人姓谢,谢家有一位女儿叫谢婉莹,谢婉莹有一个笔名——冰心。
这也是为什么,后来此处也成了冰心故居。
林觉民的死讯到来之时,陈意映尚没生产,也不得不跟着落难的林家奔逃,随家人在光禄坊早题巷觅得一处隐蔽房子,租住下来。
这里至今有一处陈元凯故居,陈元凯便是陈意映的父亲、林觉民的岳父。
也正是在这座小房子里,她收到了迟到的、早已预料到的林觉民的遗书。
《碧血黄花》剧照 林青霞饰陈意映
林家是清末闽地望族,而陈意映是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,同样也是名门,从小也曾饱读诗书。
她自然看懂林觉民的那封信,也能读懂他心中的痛苦,但是却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。正像林觉民舍不得她,她同样难以接受林觉民离她而去。
早在林觉民为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奔走时,陈意映就曾经对林觉民说过,“君今后有远行,必以告妻,愿偕行。”她也有一颗共赴死的心。
1911年5月19日,在林觉民就义16天后,悲痛中的陈意映早产,诞下一名男婴,取名林仲新。
1913年,痛不欲生的陈意映还是没能“遵从”林觉民的意愿,病倒后追随而去。这一年,她只有22岁。
而他们的大儿林伯新,也在两年后夭折。次子林仲新虽经坎坷,但一生尚算安稳,在解放后担任过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,于1983年去世。
细算下来,林觉民和陈意映结婚不过8年,由于林觉民常年在外,夫妻晤面的时日也并不多,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情意绵长。
而我们,也绝无勇气骂林觉民是一位渣男,因为他的身上,附着高于常人的灵魂。
在今日,我蓦然想起木心的那首诗。只是有些不同的意念:
从前快,相拥只有两三年,从此阴阳不得见。从前快,二十出头人已没,只留书信百年香。而今的小儿女们,又因何而爱,因何断肠?
往期回顾: